4月17日,记者从遵义市召开的贵州竹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赤水全市竹产业产值达74.6亿元,实现“小竹子成大产业”“一棵竹富一座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了解到,为达成上述目标,赤水市曾做出过这些努力。
一方面,赤水市坚定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坚持“一张绿图”绘到底,抢抓国家天然林禁伐等政策机遇,高位推进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笋用林培育等工程,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3.4%提高到2022年的82.51%,形成了以满山翠竹为底色的秀美生态环境。
坚持“一根竹竿”插到底,赤水以最严厉的手段打击破坏竹资源等违法行为,积极推行“以竹代木”“以竹代塑”,连绵翠竹让赤水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为长江上游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先后荣获了国家生态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华环境奖等殊荣。
久久为功,植竹景、造竹园、建竹企、兴竹业,吃干榨尽一棵竹。
赤水市形成“山上栽竹、石上种药、林下养鸡、水中养鱼”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年可采伐楠竹1500万株、杂竹100万吨,可采挖各类竹笋15万吨。
同时,该市还建成全国最大竹浆单产基地,实现“一棵竹到一张纸”的价值蜕变,发展各类竹加工企业300余家,培育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开发竹下游产品300余个,远销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竹浆纸制品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竹木家具产业园3个产业集群。
2022年,赤水竹产业示范园区被评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打造了以赤水丹霞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景点30余个,竹林已成为赤水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翠竹掩映中建成了国内首个天然瀑布洞穴酒店——匠庐·雅路古民宿,培育出以竹笋、竹荪、竹筒饭等为代表的“全竹宴”,形成独竹漂、竹编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赤水市率先启动竹林碳汇开发,创新探索转换路径。2022年,成立贵州省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成功发行全省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率先在全省获批首笔4.5亿元竹林碳汇产业类贷款。
建成“一院一馆两中心”(贵州省新时代竹产业研究院、竹文化博物馆、竹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贵州省竹产品交易中心),获得林草产业特色区域品牌“中国竹都”培育试点单位资格。赤水市积极争取国际竹藤组织、人民日报新媒体、联想集团在赤水发起了“你好,中国竹”可持续发展行动,赤水以“竹都之名”发出了“赤水宣言”,传播了“赤水强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编辑 吴浩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