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华成语文化, 助力国际中文教育。 2023 年6月30日-7月2日,“成语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隆重召开。
【资料图】
会议由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主办,苏州 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语言学会协办。 60 多位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 出版社、媒体机构、中小学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成语理论研究、成语文化传播、成语辞书编纂、成语对内对外教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7月1日上午,会议于苏州大学红楼会议中心正式开幕。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 文学院教授王建军主持开幕式, 苏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生杰致欢迎辞。江苏社科联学会部 主任陈朝斌、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陈一、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何乐、苏州大学出版社社 长盛惠良、苏州广电传媒集团(总台)广播节目中心主任龚奕分别致辞。陈朝斌指出:“此次会议, 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它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担当使命、积极奋发作为的精 神风貌。”陈一指出“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要推动成语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 努力从中找到中外融通的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开幕式上,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苏州市语言学会与苏州大学出版社进行了战略合作 框架协议的签约,共创成语文化研究发展新局面。之后,成语研究会的三位领导 还给苏州市吴中区一箭河实验小学、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苏州报之以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三家基地单位进行了授牌。
江苏海洋大学安俊丽教授主持了学术报告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安志伟研究员、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莫彭龄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嵌地名成语研究》 《“地方成语”的学术思考”》的学术报告。安志伟在报告中指出,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地名嵌入成语内部,二者便紧密联系在一起,地名和成语的融合成为了了解地名文化的独特视角。莫彭龄在报告中,重点讲述了如何界定成语、如何界定地方成语以及真正的地方成语应该是方言成语等问题。
下午,与会嘉宾观看中外学生成语文化展演。节目以范仲淹、伍子胥两位历史名人为中心,通过广播剧、历史剧、相声和朗诵等艺术形式, 生动演绎了成语“先忧后乐”“吴市吹箫”“感恩图报”的故事,完美展示了中华成语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外学生携手合作, 创新成语表达方式,为成语传播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演出结束后,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围绕成语研究、成语教学等议题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
7 月 2 日上午, 主办方在苏州大学红楼会议中心举行了第二场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江 苏师范大学乔秋颖教授主持。商务印书馆汉语辞书中心乔永编审围绕成语词典编纂,介绍了 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辞书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郭骏教授以南京江宁方言 中四字格熟语为例,介绍了方言成语的确立标准、研究思路和鉴定方法。苏大文学院王建军 教授以“六道轮回”“醍醐灌顶”“顶礼膜拜”等成语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汉语佛源成语中的印度文化元素。
报告会后,研究会举行拜师仪式。仪式别开生面,气氛热烈。何雪芬、蒋静波两位后学正式拜研究会创会会长、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莫彭龄教授为师, 表示将尽心尽力传播中华成语文化, 光大莫先生的学问。
江苏省语商演讲口才研究院李易真院长主持了本次会议的闭幕式。皖西学院文化与传播 学院的马启俊教授、苏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世茂小学教师邹鲁莹就 7 月 1 日的分组讨论情 况作了总结汇报。最后,李易真院长代表研究会热烈祝贺此次会议获得圆满成功,并对周品老师领衔的工作团队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会务工作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编辑: 范玉贤
关键词: